一个人常被恐惧缠绕,该怎么办呢?精神医生告诉我们,首先,我们要毫不畏缩的追究它的来源。其源头常与我们的童年时代有关。
第二步,应该告诉自己,不再受童年不幸遭遇的羁绊,因为过去的已逝,在法律上尚且有所谓「追诉时效」的限制。 同样地,我们的惧怕和焦虑也该有个追讨「前债」的时限。
孩提时代遗留下来的惶恐不安与自卑,常由于那时能力不足和实力的限制所引起。幼时的失败有什么可羞耻的呢?试想,一个语言不清、动作笨拙的孩子,如果他失足跌倒,他自然需要仰赖别人,需要别人的扶助。 他所作的各种要爬起来的尝试,看起来似乎可笑,但是由于这种历程,他才能由学习而到成长。
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,童年时代各种心理上的阴影是可以去除的。只要我们有自知之明,洞察原委,就会发现那些恐惧忧虑,不再有任何意义。过去的阴影不能成为永久的伤害,反能促使一个人更趋成熟,更能增进自我的力量。
恐惧和忧虑是精神官能症的共同指标。到现在还没有什么良方可以药到病除。最有效的治疗,还是在于「了解你自己」。然后改变自己的观念或习惯以求适应。受这种情绪困扰的人,在他性格上往往有求全倾向,人格缺乏弹性,以及多愁善感,神经比较敏锐。
对于具有这些性格的人,笔者建议他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严重。要知道人总是有限的,世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,我们必须肯定自己的长处,能接纳自己的短处;同样的,我们也应该如此去接纳别人的优劣点。
当你对己对人的了解逐渐增多,并且领悟到生活中调适的重要性后,你的恐惧和忧虑也许可以慢慢减轻。有一条古人有关修身养性的格言,可以说明这项心理学的原则:「此心常看得圆满,天下自无缺陷的世界;此心常放得宽平,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。」我们的知觉和态度与我们的情绪和感受是互相影响的。
要改变一个人的基本人格难,但改变个人的知觉和态度是可以办到的。心理健康的重要法则就是:一个人必须时时修正他偏差的知觉和态度,以期得到最大的情绪稳定和满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