躁鬱症的原因與治療 Causes and Treatments for Bipolar Disorder

對於躁鬱症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觀念,躁鬱症它是一種病,跟高血壓、糖尿病等生理疾病一樣,我們必須把它當成一種自然會有的疾病來看待。所謂躁鬱症是包括躁症以及鬱症的一種病,不過就診斷標準而言,只要有躁症的出現便符合躁鬱症的診斷標準,鬱症並非必要的條件。但是在臨床上,躁鬱症病患常見躁症與鬱症交互出現的現象。

 

躁症也就是躁狂發作,是一種情緒過高的症狀,包括亢奮、高興、急躁、變動快、易怒或睡眠減少。患者常覺得只需要一點睡眠就有良好的體力,食量常增加、改變但體重可能因過度的活動而下降。此外,患者的興趣也會增加、好管閒事、計畫一堆、慷慨大方、花錢如流水。他會很輕易作出超越自己經濟能力範圍的承諾,但卻不易信守承諾。躁症患者活動量明顯變大、動作變快、說話多而快但內容卻往往呈現跳躍、片段及誇大的現象。他會自信滿滿過度樂觀,覺得世間美好、事事易如反掌,然而易受環境影響而分心。他不但計畫很多,也可能突然熱衷於政治或宗教等,但是事情往往卻無法踏實地完成。嚴重時甚至有攻擊、破壞行為、幻覺、妄想等現象,又因判斷力受影響可能做出魯莽或難以收拾的事。

 

相對於躁症,鬱症也就是重鬱發作指一種情緒過低的症狀,包括情緒低落、沮喪、憂鬱,甚至凡事興趣缺缺提不起興致。重鬱發作時,患者往往會有無故的擔憂或害怕,以及睡眠障礙。有些人可能一大清早便醒來,再怎麼也睡不著。有些人則是整天想睡覺、退縮、喜歡賴在床上常但卻覺得自己都沒睡好。食慾和體重也有急遽改變的現象,常見的是食慾下降、食之無味。連帶的,體重減輕、便秘、覺得沒有體力、容易疲倦,以及性慾降低。總之,鬱症發作時,患者活動量明顯減少,連平時愛做的活動也都不再感興趣、不喜歡與人來往社交。不僅如此,他的動作也會變慢、反應遲鈍,且沈默寡言、說話變小聲、速度變慢。在臉部表情方面,則多呈現愁苦或者是平淡,有時會不由自主地哭泣。其想法多傾向悲觀、喪失自信、擔憂未來、有罪惡感會懺悔過去的種種不是,自覺生活沒有意義,未來沒有希望。症狀不嚴重時還會求助於他人,但嚴重時則認為別人也幫不了忙,因此會有自殺的念頭。嚴重時也會有幻覺、妄想,或者多日不吃不喝,不動不語,甚至呈現木僵狀態,身體狀況惡化,若不及早治療可能危及生命。

 

上述躁鬱的各種症狀,不一定會同時出現。生活中有時出現些現象,不一定就是得到躁鬱症,按精神醫學診斷的標準,前述的症狀必須要嚴重到影響到病患的日常生活與社會職業功能,同時躁症的症狀要持續一週以上,鬱症二週以上,才符合所謂「躁期」與「鬱期」的診斷標準。但也有少數病患可能會在一天中就有躁症鬱症交替出現的情況。

 

是什麼原因造成躁鬱症?因醫學快速的發展,讓我們對躁鬱症有更多了解。我們已經曉得躁鬱症的病人,不管他是在躁還是鬱的狀態,都是因為腦裡面的某些元素失去了平衡。當他在躁的時候是因為腦裡有些元素大量增加,相反的鬱期則為腦內元素大量減少,這些元素的改變對我們的神經是一種毒素,會傷害我們的腦細胞。

 

這種傷害和我們其他的器官受傷害不一樣,器官受到傷害經過一段時間細胞就會再生,但神經細胞一旦受損是沒有辦法再生。因此精神病患若第一次發病,可能幾週就好了。第二次,往往需要幾個月才會復原。第三次發病可能就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回復。若一而再,再而三地發病,往往就難以痊癒。因此,躁鬱症像其他所有的疾病一樣,越早治療越好,否則腦部一但受到損傷,恢復的旅程就越來越困難。

 

至於躁鬱症是否跟遺傳因素有關?研究證實,躁鬱症主要受遺傳基因影響,並不是因為外在環境的刺激就能造成的。通常躁鬱症的患者,往往只在第一次的發病時,會告訴你是因為什麼外在因素使他發病,比如說考試失敗或是失戀。可是以往很多研究發現,有時候病人認為的外在因素,到底是因還是果?譬如:到底是因為考不好而心情低落,還是因為心情低落所以考不好,這常常難以釐清。換個角度來看,假如談戀愛失敗都會引發憂鬱症、躁鬱症,那可能滿街沒有一個正常的人了。

 

研究也發現,躁鬱症的特徵是在很早期就會發病,包括連小孩子都有可能會發病。有些孩子我們看起來很像過動兒,可是我們要注意,過動兒的症狀應該是一直都好動。如果你發現小孩一段時間好動,一段時間不好動,那你都要懷疑他是否屬於早發型的躁鬱症。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,躁鬱症發作以後如果不給予治療,有些個案過一段時間症狀可能會自動消失,讓大家誤解病已經好了,其實沒有,仍然需要做預防性的治療。

 

如何發現自己或朋友是否得了躁鬱症呢?在沒有發病時要加以預測,常常非常困難。雖然我們每個人情緒都在波動,但都是有限度的小幅度波動,如果一個人的情緒高低差距太大,高的時候很高,低的時候很低,雖然沒有達到躁期或鬱期,但如果情緒比較興奮且持續一兩週,或是心情低落持續兩三週,都需要考慮是不是躁鬱症的前兆。如果有疑慮最好趕快求助精神科醫生,才是正確之道。

 

一般而言,躁鬱症的治療方法是以藥物為主、心理治療為輔。先以藥物幫助病人把腦裡面的元素平衡過來,接下來依病人在哪些部分適應不良,再安排什麼樣的心理治療。譬如說他可能人際關係不好,就需要人際關係治療。若他沒有病識感,根本不覺得自己有病,就需要做病識感治療等。心理治療對於躁鬱症的恢復一定會有所幫助,當然信仰也可能會有幫助,但並不因為有了信仰就因此不會得躁鬱症。

 

在近二十年間醫學對於躁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已經有相當多的認識,分類也越來越清楚。躁鬱症有許多不同的亞型,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醫療問題。因此希望國人應該要有開放的心胸來看這個疾病:去了解、去接受,並且要儘早尋求精神科醫師專業的協助,及早發現及早治療,才是正確的途徑。

 

我要強調的是,很多躁鬱症的病人治療後其實可以恢復得很好,甚至和他發病前一樣正常,可以擔任很重要的決策工作。事實上,病人復原的情況和他是否充分配合治療有很大的關係。值得注意的是,絕對不能任意自行停藥。以目前醫藥的發達程度而言,藥還不能改變基因,只能讓腦內的元素平衡,所以不能停藥。平均停藥三到六個月就可能會再發病,而且機率很高。

出處 |

本文出自宇宙光全人關懷網,作者: 陸汝斌醫師 成大醫院精神部主任,出版日期:2017/9/19。已取得宇宙光雜誌同意,特此致謝。

原文 |​

何謂躁鬱症 | 躁鬱症的原因與治療

參考 |

關鍵詞 |

標籤 |

文章